河南省盛华重型起重机有限公司 2025-11-07
双悬臂式架桥机在吊梁、过孔等核心作业中,常与运梁车喂梁、桥面电焊、墩身施工等工序形成空间或时序交叉,若协调不当易引发设备碰撞、人员伤亡等风险。当前行业已形成 “制度统筹、流程衔接、现场管控” 的成熟协调体系,严格遵循 GB 6067 架桥机安全规程与交叉施工管理规范,适配 180t 级等主流设备的多场景作业需求。

协调体系的核心是建立 “分层管理、权责明确” 的组织机制。施工单位需成立交叉作业协调小组,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,整合架桥机操作、运梁、土建等班组负责人及监理人员,每日召开班前协调会,明确当日交叉作业内容、时序安排及安全责任人。建立作业审批制度:涉及架桥机与其他工序交叉时,需提前 24 小时提交《交叉作业申请单》,标注作业区域、时段、参与方及防护措施,经协调小组复核签字后方可实施。例如某高速公路架梁项目中,架桥机过孔与墩身混凝土浇筑的交叉作业,通过审批流程明确 “先浇筑墩身至盖梁底,静置 48 小时后再进行过孔” 的时序,避免设备振动影响混凝土强度。
设备交叉作业的协调聚焦 “空间隔离、时序避让” 两大关键。架桥机与运梁车的喂梁交叉是最常见场景,需严格遵循 “拖梁 - 吊梁” 协同流程:运梁车将梁体送至架桥机尾部后,先制动并打堰止动,由专人检查梁顶物品是否超高、拖梁小车转向是否灵活;架桥机前吊梁小车捆吊梁体前端后,运梁车后台车与吊梁小车同步前移,进入 “半支半吊” 状态时,需确保牵引钢丝绳张紧度一致,防止梁体偏移碰撞支腿。交叉区域设置硬质隔离护栏,划分运梁车专用通道与架桥机作业区,通道与机身保持不小于 3 米安全距离,配备专人指挥 “一停、二看、三通过”,运梁车通行时架桥机暂停吊梁动作。
上下层交叉作业的协调侧重 “防护兜底、时序错开”。吊梁作业与桥面电焊、隔板连接的交叉需执行 “空间分层” 原则:上层吊梁时,下层桥面严禁人员作业,若需紧急处理支座问题,必须在墩顶搭设防护棚,棚顶铺设 5cm 厚钢板及缓冲层,作业人员佩戴全身式安全带并系挂在安全绳上。架桥机过孔与墩身施工的交叉则采用 “时序避让”:过孔前 4 小时通知土建班组停止墩身模板拆除、钢筋绑扎等作业,清空墩身周围 5 米内人员设备,过孔时安排专人监测主梁与墩身的横向距离,确保偏差不超过 20cm。
现场协调的执行依赖 “信号协同、动态监控” 保障。建立 “专属频道 + 统一信号” 的通讯体系:架桥机司机、运梁车操作员、地面指挥人员使用不同子频道对讲机,交叉作业时切换至公共协调频道,每道指令需重复确认;设置交叉作业专属手势信号,如运梁车进入喂梁区时举黄旗示意 “准备对接”,架桥机吊梁就位后竖绿旗表示 “可退车”。每日作业中安排监理人员旁站监督,重点核查隔离设施完整性、信号传递准确性及作业时序执行情况,发现运梁车违规闯入吊梁警戒区、电焊作业未设防护棚等问题,立即签发整改单并暂停交叉作业。
特殊场景的协调需强化 “专项方案 + 多方联动”。跨线架梁时,架桥机作业与地面交通、管线施工的交叉需制定专项协调方案:提前与交管部门沟通封闭半幅道路,划定 20 米半径警戒区,安排 4 名值守人员分角管控;与管线单位确认地下电缆、燃气管道位置,架桥机支腿支撑区采用钢板铺垫扩散压力,防止压损管线。桥间转移时,运梁车驮运架桥机与路基施工的交叉需清空转移路线,路基两侧设置导向标识,安排人员在转角、坡度处引导,确保设备通行与路基碾压作业完全避让。
协调体系的落地需配套 “问题复盘、持续优化” 机制。每日收工后召开交叉作业复盘会,记录设备配合偏差、信号误判等问题,建立整改台账,如针对喂梁时钢丝绳松驰问题,制定 “每 10 分钟检查张拉力” 的补充措施。每月组织交叉作业应急演练,模拟运梁车与架桥机碰撞、吊梁时下方人员误入等场景,强化各班组的协同处置能力。
双悬臂式架桥机与交叉作业的协调,本质是通过制度明确边界、流程规范衔接、现场强化管控,将 “多工序冲突” 转化为 “有序协同”,为复杂施工场景下的安全与进度提供核心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