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盛华重型起重机有限公司 2025-11-03
步履式架桥机的平衡保持核心是通过结构设计构建稳定基础,依托动态调控抵消重心迁移,形成 “结构支撑 - 重心适配 - 系统防护” 的三重平衡体系。这一原理贯穿架梁、过孔全流程,当前主流机型均通过标准化设计与***控制,确保稳定系数符合行业不低于 1.5 的标准要求,是设备安全作业的核心保障。

结构布局是平衡保持的基础支撑,核心在于构建可靠的支撑体系与配重平衡。支腿系统采用 “前 - 中 - 后” 三点式分布,形成三角形稳定支撑结构,如 DF40/130Ⅲ 型架桥机通过前支腿、中支腿与后支腿的协同支撑,将整机 165 吨重量均匀传递至基础,配合主梁的刚性结构抵御倾覆力矩。配重设计则通过固定配重与动态配重结合实现平衡补偿:尾部固定配重可抵消前端吊梁产生的倾覆力,而 450t/50m 型架桥机更采用 “已架梁配重” 工法,利用已安装梁体的自重作为临时配重,通过重力对称原理稳定整机重心。
动态重心调控是应对工况变化的关键手段,依赖支腿动作与载荷调节的***配合。过孔工况中,重心随主梁前移持续变化,此时需通过 “支腿交替支撑 + 配重迁移” 双重调节:启动前支腿顶升使主梁前端抬高,同时将吊重小车退至尾部增加稳定力矩,如某架梁方案中通过调整主梁水平度(前端略高)完成配重过孔,避免重心超出支撑边界。吊梁作业时,天车移动会引发重心横向偏移,系统通过控制天车运行速度(通常不超过 0.9m/min),配合中支腿横移机构微调位置,确保载荷均匀分布在双主梁上,防止单侧受力过载。
液压与电控系统的协同联动构成平衡防护闭环。液压系统通过同步阀控制支腿油缸升降速度一致,避免因支腿高度差导致的倾斜,如 HSⅢ900 型架桥机的支腿顶升误差控制在 2mm 以内;电控系统依托压力传感器与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状态,当支腿反力偏差超过 ±5% 或主梁倾角超出 ±1° 时,立即触发动作锁定。以 DF40/130Ⅲ 型架桥机的过孔验算为例,系统通过计算稳定力矩与倾覆力矩的比值(需≥1.5),确保风力、惯性力等外部载荷不破坏平衡,其中该机型实际稳定系数达 2.02-2.26,远超安全阈值。
平衡保持的实践管控还需兼顾基础适配性。地基承载不均会直接破坏平衡,因此需配合支腿反力特性优化地基处理,如通过垫板增大接触面积降低局部压力,将轨面高差控制在 3 毫米 / 10 米以内。某项目因轨道横向坡度超标 1.2% 导致侧翻的案例,更印证了 “结构 - 调控 - 基础” 协同平衡的重要性 —— 当前工程中通过提前测算工况重心轨迹,结合支腿动作与地基处理,已能实现全流程平衡可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