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盛华重型起重机有限公司 2025-11-07
双悬臂式架桥机在吊梁、过孔等高危作业中,易因结构失效、载荷失控等引发安全事故,事故应急预案已形成 “分级响应、分类处置、闭环管理” 的成熟体系,严格遵循《特种设备安全法》与 TSG 03-2015 等规范要求,覆盖从险情研判到后期处置的全流程,为施工现场筑牢应急防线。

预案核心是构建 “统一指挥、分工明确” 的现场应急架构。施工单位需成立应急指挥部,由项目经理任总指挥,下设技术组、抢险组、医疗组、警戒组四大专项小组。总指挥负责统筹决策与外部协调,如对接消防、医疗等救援力量;技术组由设备工程师组成,负责判断事故类型与损伤程度,提供结构加固、载荷移除等技术方案;抢险组配备起重工、焊工等专业人员,携带千斤顶、钢缆、手拉葫芦等应急物资实施救援;医疗组需提前与就近医院建立联动,配备骨折固定器、止血包等急救设备,如中铁五局在架桥作业中便通过此类配置实现伤员快速处置;警戒组负责划定半径不少于 50 米的警戒区,设置硬隔离与警示标识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。
针对高频事故类型,预案明确差异化处置流程。结构失稳事故(如主梁断裂、支腿失效)处置需遵循 “先固定、再疏散” 原则:发现主梁异响或支腿倾斜时,司机立即触发急停按钮,抢险组迅速用 200 吨级千斤顶顶起悬空支腿,垫设钢垫板与枕木加固,同时用多股钢缆将主梁与地面锚点拉紧,防止倾覆扩大,技术组同步用全站仪监测设备倾斜角度,为处置提供数据支撑。此类处置需规避盲目顶升,避免引发二次结构损伤,参考汉中架桥机倒塌事故的教训,及时固定是遏制险情的关键。
吊装坠落事故(如钢丝绳断裂、载荷脱落)的核心是控制次生伤害:载荷坠落后,警戒组立即扩大警戒范围,抢险组使用红外测温仪检测断裂钢丝绳温度,排除起火风险,技术组评估坠落物状态后,采用吊车配合吊具缓慢移除载荷,过程中需避免碰撞架桥机主体结构。若坠落物堵塞救援通道,可调用液压破碎锤拆解清理,但需由专人全程监护振动对设备的影响。
人员伤害事故处置需 “医疗优先、同步控险”:发生高处坠落或挤压伤害时,医疗组立即实施急救,如对骨折伤员进行夹板固定、对出血部位加压止血,同时联系救护车转运,抢险组同步切断设备电源,清理作业面杂物,防止救援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。此类处置需严格遵循 “先救人、再查险” 的顺序,与中铁五局高处坠落演练的流程保持一致。
应急保障体系是预案落地的关键支撑。物资储备实行 “现场常备 + 附近调配” 模式:架桥机旁需固定存放应急电源、灭火器、应急照明等物资,距作业点 3 公里内的料场需储备备用支腿、钢丝绳等关键部件,确保 30 分钟内可送达。通讯保障需建立 “对讲机 + 应急电话” 双重通道,司机室、指挥部、警戒点需配备防爆对讲机,同时留存消防、医疗、设备厂家的 24 小时联络方式。培训演练需每季度开展一次,模拟不同事故场景,考核抢险组的加固速度、医疗组的急救效率,确保全员熟悉处置流程。
后期管理形成 “调查 - 整改 - 复盘” 闭环:事故处置后 24 小时内,技术组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原因调查,如通过焊缝探伤排查结构缺陷、调取设备黑匣子分析操作记录;针对暴露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,如更换老化钢丝绳、强化司机操作培训;整改完成后组织全员复盘,将处置经验纳入安全交底内容,同时将事故资料存档不少于 5 年,符合特种设备事故管理规范要求。
该预案通过***匹配架桥机作业风险与现场处置能力,将 “被动应对” 转化为 “主动防控”,成为化解突发险情、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核心保障。